国防生物安全的“矛”与“盾”(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创新军事生物医药战前获取敌方可能实施生物武器袭击情报信息时,作战人员需要接种疫苗;感染生物战剂后,则需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因此,运用生物技创新军事生物医药战前获取敌方可能实施生物武器袭击情报信息时,作战人员需要接种疫苗;感染生物战剂后,则需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因此,运用生物技术研制疫苗、药物也是防范生物武器袭击的有效方法。目前,疫苗共分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组分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血清等五类。战时,根据作战需要,可采取皮上划痕、皮内接种、皮下接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口服等方式进行接种,使人体产生免疫力。
制定生物防护战略美国非常重视生物防护战略。2015年,美军发布《保障国家安全的突破性技术》报告,明确指出将“生物技术利用”列为四大关注领域之一;2017年,其《国家安全战略》指出,要从源头检测并遏制生物威胁、支持生物技术和医学创新、加强全球情报共享及加强全球威胁打击能力等具体举措;2018年,美国《国家生物防御战略》明确,生物威胁是美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威胁,美国政府将全面评估生物防御需求并持续监测国家生物防御战略的实施情况,以确定政府应优先考虑的生物防御资源和行动。
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2月通过《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达成生物禁止公约在深刻认识到生物武器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人类的危害时,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2月通过《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该条约于1975年3月生效,无限期有效。其核心是缔约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不以任何方式发展、生产、储存、取得和保留非用于和平目的的细菌或其他生物制剂和毒素,以及此类武器、设备或运载工具,并禁止将其直接或间接地转让给任何收受者,同时不得以任何方式协助、鼓励或引导任何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防组织制造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上述生物制剂、毒素、武器或运载工具。截至2018年10月,共有182个缔约国。中国于1984年11月加入该公约。该公约对禁止和销毁生物武器、防止生物武器扩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兵临城下,面临严峻生物安全之“危”
军事生物技术扩散、生物恐怖袭击、传统生物战、次生生物危害将是未来可能面临的军事生物安全威胁。
生物技术扩散生物技术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旦生物技术运用于非和平目的,并造成军事生物技术扩散,将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虽然《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已生效,并为维护国际生物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直未能建立核查机制,不禁止生物武器的研究和使用,没有包含类似《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明确禁止的生物战剂的清单。如果这些国家掌握的先进军事生物技术一旦扩散,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掌握生物武器的研究与开发技术,造成生物武器泛滥,给人类带来严重安全威胁。
生物恐怖袭击生物恐怖是指利用病性微生物、毒素等,对特定目标人群或动、植物发动袭击,从而威胁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达到政治或信仰目的的行为。生物恐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战争形式。与传统生物战比较,生物恐怖袭击将具有使用简单、便于实施、手段隐蔽、难以防范等特点。其袭击目标可包括大型公众场所,重要、敏感部位,空调系统,大型水体或水源以及食品加工场所。生物恐怖袭击常用的手段包括邮寄、人工投放、气溶胶撒布和自杀性传染等。
次生生物危害次生生物危害是指生物设施(生物实验室、制药公司等)遭常规武器袭击、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引发生物制剂释放而产生的危害。《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仅禁止生物武器使用,但没有禁止使用常规武器打击生物设施。战时,敌方可能使用常规武器打击这些目标,引发有毒有害生物物质泄漏,造成生物污染,从而使敌方达到不使用生物武器而实现类似生物战的作战目的。
传统生物战传统生物战是指使用生物武器伤害人畜、毁坏植物等的作战。在作战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生物战剂释放,造成地方军队和后方地区传染病流行,大面积农作物坏死,从而削弱对方的作战力达到制胜的目的。历史上,日、美等国为达作战目的,曾对他国发动过惨无人道的生物战。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使用炭疽和其他细菌污染供水和食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细菌战实验,涉及微生物试验、灭绝人性的人体试验和现场施放效果试验,给我国军队和平民造成了重大伤害;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曾在朝鲜战场使用飞机投放死老鼠跳蚤、蚊子等,散布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等;7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空投的落叶剂生物战剂,对越南军民和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目前,美、俄、印、日等国家均有生物武器发展计划、研制机构和作战理论,并拥有生物战剂及投放系统,传统生物战威胁依然存在。
文章来源:《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网址: http://www.jsjjsyfz.cn/qikandaodu/2021/0104/627.html
上一篇:探析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运用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在军事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